科普 | 靖国神社问题由来与我国对日斗争
[!TIP|style:flat|label:Abstract]
以下内容源自:《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扩张历史及靖国神社问题相关情况》1。
- 靖国神社是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
- 战后日本各种势力围绕靖国神社问题进行了激烈斗争,1985年起由内政问题外溢为外交问题。
- 由于日本民众对靖国神社的看法十分复杂,我国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和做法。
- 我国曾多次就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问题向日方提出交涉,明确表示坚决反对。
一、军国主义象征,右翼精神支柱
靖国神社建于1869年,最初称“东京招魂社”,1879年被明治天皇改为现名,“靖国”取自《左传》“吾以靖国也”。该神社起初用于祭祀明治维新内战中效忠天皇的阵亡军人,后来把明治维新以来历次战争中死难者的亡灵都作为神来祭祀,是日本“国家神道”的核心设施。
二战前,靖国神社由国家(海军省和陆军省)直接管理,“官司”(即住持)由退役的陆军或海军大将担任。在日本近代历次对外战争中,靖国神社都充当了向国民灌输军国主义和皇民思想的宣传工具。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编造所谓“只要舍命尽忠,即可魂归靖国神社,升天成神,永世受人敬仰”的神话,数百万日本青年受此蛊惑,相约“死后重逢于靖国神社”,心甘情愿地为军国主义卖命。日本战败后,美国占领军当局作出“废止国家神社”的决定,剥夺了靖国神社的政治特权,但对其过去劣迹未予清算,致使其得以完整保留并存续至今。
目前,靖国神社供有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历次战争中死去的246万柱亡灵(姓名登记在册,并无实际牌位),其中80%死于二战,包括东条英机等14名甲级战犯(1978年秋季被秘密移入供奉名册)和1000多名乙、丙级战犯。神社院内设有石塔, 1895年侵占台湾、1931年“九·一八事变”等侵华罪行都被作为日军当年的“武功伟业”雕刻在上面。神社内还建有战史陈列室“游就馆”,公开美化侵略战争,宣扬错误的“靖国史观”。
靖国神社每年举行三次例行祭祀活动,即4月21日至23日的春季大祭、8月15日的战败纪念日大祭和10月17日至20日的秋季大祭,其中“8·15”大祭的规模和影响最大。每逢大祭,许多普通战争遗属都来此祭拜在战争中死去的亲人,一些军国主义遗老遗少和右翼政客也会聚于此,向军国主义亡灵顶礼膜拜。
二、政要频繁参拜,内政问题外溢
战后,日本各种政治和社会势力围绕靖国神社问题进行了激烈斗争。日本右翼竭力鼓动恢复靖国神社的特殊地位,实现首相正式参拜(即以公职身份参拜)。以社会党(现社民党)、自共、公明党等为代表的中左政治势力以及佛教、基督教等宗教团体,基于对侵略历史的深刻反省以及宪法规定的“政教分离”原则,反对恢复由国家管理靖国神社,反对首相和国家公职人员参拜,成为牵制右翼势力倒行逆施的主要力量。
早在战后初期日本首相即已公开参拜靖国神社。据不完全统计,从1945年到1975年,日本12位首相中有8人共33次参拜过靖国神社,已故天皇裕仁夫妇也曾两度参拜。但由于未明确是“公职”还是“私人”身份,且都避开了战败纪念日“8·15”,未引起外界特别关注。1975年时任日本首相三木武夫首次在“8·15”参拜靖国神社,但慑于国内政治和舆论压力,未敢使用首相名义,强调系以“私人身份”参拜。此后至1985年之前,日本首相大体依此模式参拜,共27次,包括6次在“8·15”参拜。
中曾根康弘1982年上台后竭力推行旨在摆脱战后体制的“战后政治总决算”,于1985年“8·15”全体内阁成员首次集体正式参拜靖国神社。此举不仅招致自本在野党和舆论猛烈抨击,也引起中、韩及东南亚国家强烈反应。自此靖国神社问题由日本左右两大阵营较量的内政问题外溢为日本同中、韩等亚洲战争受害国之间的外交问题。
三、日本民众看法复杂,我方区别对待
靖国神社供奉的亡灵中,极少数是发动侵略战争的罪魁祸首,大多数是普通士兵,还包括二战末期死于美军空袭的大量平民。因此,日本国内对靖国神社的感情和看法十分复杂。日本大多数民众虽承认日本军国主义发动战争的罪行,但对靖国神社并不反感,特别是战争遗属认为自己的亲人当年是“为国捐躯”,被供奉理所应当,国家应承担“慰灵”责任、支持祭祀活动,领导人亦应前往参拜。同时,缘于日本传统的宗教文化,不少民众认为人不论生前有何罪孽,死后皆为“神”,应既往不咎,因而对追究战犯责任心存抵触。日本这一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形成了保守政治势力不愿正视和反省历史的重要社会基础。
由于靖国神社的特殊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我方在同日方斗争中逐步形成了区别对待的政策和做法,主要包括三点:一是作为不得逾越的红线,坚决反对日本首相和内阁官房长官、外相参拜,核心是阻止首相参拜;二是对其他内阁成员和国会议员参拜,视情提出外交交涉(近年我加大了外交交涉力度),侧重通过外交部发言人表明立场,媒体揭批,敦促日方反省侵略历史;三是对日本普通民众前往悼念亲友不持异议。
四、坚持不懈斗争,形成有力牵制
我方围绕靖国神社问题同日方的斗争始于中曾根1985年“8·15”参拜。我事先得到日方内部通报后,明确表示坚决反对。中曾根执意参拜后,我予以严厉谴责,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在会见日本代表团时就历史问题表明立场。迫于内外强大压力,日方内部与我方探讨解决办法。1986年中曾根向我明确表示当年不会再参拜,同年时任内阁官房长官后藤田正睛发表谈话表明首相不再参拜的方针。当年日本首相、内阁官房长官和外相均未参拜。此后日方这一做法逐渐形成不成文的内部约束,双方外交当局内部将此称为“君子协定”。小泉内阁之前的历届政权基本都依此行事。
1996年7月29日,时任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以祭拜其阵 亡堂兄为名突然参拜靖国神社。我即向日方提出交涉,表示坚决反对。同年10月,桥本向我表示,日中关系因其参拜靖国神社事受到了影响,他个人对此负有责任,通过此事已深深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今后将谨言慎行。此后桥本以及小渊惠三和森喜朗两任首相均未参拜。
2001年4月至2006年9月,小泉纯一郎任首相期间执意 每年前往参拜靖国神社(共6次),使中日关系陷入长达5年的僵冷局面。在小泉执政前期,为促使小泉改弦更张,我方做了大量耐心细致工作,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对日本政界高层晓以利害,外交部反复向日方交涉,并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做日本各界工作。但小泉拒不放弃顽固立场。我方2005年开始采取中止两国高层往来、推迟双边重要交流等一系列反制措施。我坚决态度和中日关系持续僵冷局面,对日本社会形成强烈震动,各界要求小泉放弃参拜、改善对华关系的呼声日益高涨,使首相参拜面临的内外压力不断增大。
2006年9月,安倍晋三接替小泉出任首相,为双方打破中日关系僵局提供了契机。我方迫使日方就妥善处理靖国神社问题作出内部承诺,安倍上台后首选访华,使中日关系结束小泉时期的政治僵局并实现转圜。安倍执政1年内对外采取“模糊战术”,不就是否参拜明确表态,最终没有前往参拜。此后福田康夫和麻生太郎两任首相也未参拜。2009年至2012年,民主党执政期间,鸡山由纪夫、菅直人、野田佳彦3任首相均未参拜,也鲜有内阁成员参拜,中日关系未受到靖国神社问题的干扰。
2012年12月,安倍重新上台执政,多次声称对上个任期 未能参拜靖国神社感到“悔恨至极”,在2013年三次靖国神社例行祭祀期间分别赠送供品和香火钱,副首相麻生太郎等内阁成员及大批国会议员参拜靖国神社,人数创近年最高,靖国神社问题再度升温。12月26日,安倍在其上任一周年之际,悍然参拜靖国神社,引起中韩强烈抗议及整个国际社会的普遍谴责。
1. 大使馆 | 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扩张历史及靖国神社问题相关情况 ↩